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产业观察

产业观察

新基建”专家谈丨“新基建”风口,如何因地制宜建设新型基础设施?

【发布日期:2020/4/28 10:08:18】  【来源:中国信息产业网】

当前,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,以数字化赋能为特征的新型基础设施,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“新基建”,是立足当前、着眼未来,兼顾短期激发有效需求、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的关键一招。建设新型基础设施,有助于稳投资、扩内需,加快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、高质量发展。那么,在“新基建”提速的背景下,各地如何从实际需求出发,因地制宜建设新型基础设施?

一、以“数字化赋能”为核心,“新基建”战略意义凸显

近年来,国家高度重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。总体来看,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数字化赋能为核心特征的,融合感知、传输、存储、计算、处理为一体的战略性基础设施,是事关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竞争力的“新基建”,既包括数字化设施,涵盖“云、网、端”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,也包括设施数字化,即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,改造“铁公机”,以数字化赋能交通、能源、水利、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,形成的智能基础设施。

建设新型基础设施,是建设数字中国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支撑。传统经济关注人和物的流动,而在数字经济时代,数据的自由有序的流通更为关键。作为承载数据采集、传输、存储、计算的关键载体,新型基础设施正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石,有利于培育壮大数字化产业,带动有效投资形成新动能。以5G产业为例,预计5年内可直接拉动投资近1.6万亿元。同时,建设新型基础设施,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和产业体系现代化,推进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深度融合,助力新旧动能转换,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。

建设新型基础设施,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。随着万物互联时代到来,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呈现加速趋势,“宅经济”、平台经济、无接触服务等需求井喷。特别是此次疫情中,5G、数据中心、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,对有效满足在线教育、远程办公、线上诊疗等公众需求,推动紧急物资的供需对接,起到了重要支撑保障作用,极大提升了在线服务质量和效率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带动信息消费,例如,5G商用将带动2万亿的信息服务消费和4.3万亿元的终端消费,催生车联网终端、高清沉浸式视频设备等一大批产品智能升级。

建设新型基础设施,是提升区域未来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。数字经济时代,地区发展不再纯依赖地缘格局,工业时代交通枢纽的地区具有比较优势,数字经济时代,区域信息枢纽、算力中心将成为新的地区竞争力。5G、数据中心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、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优化产业环境、重塑产业结构、构建创新生态等,是提升区域未来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。

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和投资计划,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。山东省抢抓发展机遇,率先发布《关于山东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成为国内首个地区性新型基础设施的政策意见。意见提出,要前瞻性布局以5G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、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,持续推动交通、能源、水利、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,形成“泛在连接、协同高效、全域感知、智能融合、安全可信”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。力争到2022年底,山东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。此外,云南、福建、成都等多省市发布2020年的重点项目投资计划,其中5G、数据中心、物联网等“新基建”项目列入投资计划。

二、聚焦三大方向,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

总体来看,各地发展新基建,要贯彻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发展理念,注重把握发展规律,补齐短板,适度超前,新老并重,融合发展,因地制宜加快构建新型基础设施,筑牢数字中国、网络强国建设的强大基石。

一是发展壮大云、网、端“新基建”。以5G建设为契机,打造“双千兆”城市,不断提高网络覆盖率和网络速率质量,优化网间互联互通能力,提升用户网络体验,高质量建设信息通信枢纽设施。以数据中心为载体,协同推进边缘数据中心部署,超前布局超级计算中心,建成满足人工智能发展需求、按需调配的“边—云—超”高效协同计算体系。统筹部署物联网、工业互联网终端和服务平台,推动终端设备联网上云,提升经济社会运行监测、态势感知能力。

二是加速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。以能源互联网为重要抓手,推动能源形态协同转化、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协同运行;统筹部署多表合一、充电桩、多站融合等用能设施,实现能源更加高效利用。以智能网联汽车为重要突破点,统筹推进汽车、公路、城市道路及附属设施智能化升级;在各类交通载运工具上推广应用具备多维感知、高精定位、智能网联功能的终端设备,构建多式联运智能畅达的交通运输体系。以综合管廊和智能杆柱为综合载体,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升级,在数字空间构建孪生城市,实现运行管理更加智能。

三是强化制度保障与示范推广。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,建立空间综合利用的协调协商机制,鼓励各类建设主体积极开放公共资源,开展新型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。要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,引导大型基建专项资金向新型基础设施倾斜。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示范推广和评价考核力度,推动试点示范、以评促建,总结先进模式,推广建设经验。

上一条:新基建为数字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
下一条:2020,科技看点多

通知公告

更多>>

网上办事

更多>>

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